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00:01 点击次数:186
当我们在瓷器的开片中看见时光的纹路,在书法的飞白里触摸文人的心境,在园林的空窗中邂逅天地的诗意,便会懂得:古人以“素”为奢,实则是以最本真的姿态,与这个世界深情相拥。
图片
壹
素:被时光淬炼的本真之光
当现代人将奢华堆砌为黄金白玉的炫示时,古人却在青灯黄卷里写下一个“素”字。
《老子》言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,早已道破东方美学的终极密码——真正的奢华,是让事物回归本真的光泽,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,在素净中藏纳天地经纬。
宋瓷便是“素”之奢华的绝佳注脚。宋徽宗梦中的雨过天青,最终凝练成汝窑瓷器那一抹“雨过天青云破处”的淡蓝。
这抹蓝不似唐三彩的绚烂,却在釉色的素净里藏着“十窑九不成”的极致工艺:匠人需在胎土中调和玛瑙碎屑,于窑火中捕捉瞬息万变的火候,最终让釉面开片如冰裂,似有若无地流淌着月光的纹路。
《格古要论》记载,汝窑“汁水莹厚如堆脂”,这“堆脂”之感,恰是素色之下的千锤百炼——当匠人舍弃繁复的纹饰,反而让泥土与火焰的对话抵达了巅峰。
就像《庄子》笔下的庖丁解牛,“依乎天理,批大郤,导大窾”,唯有深谙本真之道,方能在素简中成就奢华的化境。
图片
贰
素心:文人案头的山水春秋
明代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中辟出“素室”一章,直言“室庐有制,贵其爽而倩,雅而洁”。
在文人的书斋里,一张素面的紫檀书桌,胜过镶嵌宝石的案几。书桌上的端砚,只取砚池一线天青,拒绝任何多余的雕花;笔筒以湘妃竹为之,竹节间的斑点如泪痕,天然成画。
这种“素”,是对物的敬畏:让紫檀的纹理自由舒展,让竹材的肌理呼吸天地灵气。正如《菜根谭》所言:“浓肥辛甘非真味,真味只是淡;神奇卓异非至人,至人只是常。”
苏轼在黄州时,于雪堂中置一素屏,每日以水墨在屏上勾勒竹石。
屏上的墨痕随岁月淡去,他便重新泼墨,如此往复,素屏成了流动的画卷。这种“素”,是心境的奢华——当人抛却对永恒的执念,
反而在“无常”中看见更丰沛的诗意。就像米芾收藏的晋唐法帖,从不装裱华丽的锦缎,只用素绢包裹,他说:“纸墨之妙,当令自然显豁,若饰以金粉,反为珠玉之瑕。”
这种对“素”的坚守,实则是让精神从物质的桎梏中解脱,如陶渊明笔下的“采菊东篱下”,在素朴的生活里撞见南山的悠然。
图片
叁
素筑:园林里的天地哲学
苏州网师园的“与谁同坐轩”,堪称“素筑”的典范。轩中一扇扇形窗,框住池边的青竹与太湖石,窗棂不加漆饰,只留楠木的天然纹理。
每当月升,竹影透过窗棂在地面流淌,宛如一幅动态的水墨画。造园者不取雕梁画栋,却以“框景”“借景”之法,让天地万物成为建筑的装饰。
这恰如《园冶》所言:“虽由人作,宛自天开。”真正的奢华,是让建筑消隐于自然,如同黄山松生长于峭壁,无需人工修饰,自有惊心动魄之美。
紫禁城的太和殿,看似金碧辉煌,其奢华的内核却在“素”的智慧中。
殿内七十二根金丝楠木柱,不施彩绘,只以蜡烫工艺凸显木纹的流动;藻井上的“龙井”,以螺旋状木构层层叠叠,最终在中心悬一枚铜胎珐琅宝珠,整座藻井不见一根铁钉,全凭榫卯咬合。
这种“素”,是对工艺的绝对自信——当匠人以结构之美为饰,以材料之性为魂,繁复的装饰便成了画蛇添足。就像《考工记》强调的“天有时,地有气,材有美,工有巧”,四者合一,方为“素”之奢华的终极境界。
图片
肆
素道:穿越千年的美学觉醒
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,菩萨衣袂上的“吴带当风”,只用寥寥数笔朱砂勾勒,却比满幅金线更显庄严。
这让我想起《论语》中的“绘事后素”——绘画先以素绢为底,再施色彩,正如奢华需以本真为基。
日本茶圣千利休曾将一只缺了口的陶碗奉为至宝,他用金缮之法修补缺口,却特意让金漆沿着裂痕流淌,宛如夜空中的银河。
这种对“素”的残缺之美的推崇,与中国道家“大成若缺”的智慧一脉相承:当人接纳万物的不完美,反而在“素”中看见更完整的天地。
如今再看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,那仅重49克的绢纱,薄如蝉翼,轻若烟雾。匠人以“经密每厘米62根,纬密每厘米48根”的极致工艺,让蚕丝回归最纯粹的轻盈。
这恰如《淮南子》所言:“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。”古人眼中的奢华,从来不是物质的堆砌,而是对“素”的抵达——当事物褪去所有冗余,其本真的光芒便成了最奢侈的存在。
就像黄山的云海,看似素白一片,却在翻涌中藏纳了万千气象;就像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以自然的笔触写就,却在墨色浓淡间凝固了永恒的风雅。
“素”之一字,是东方美学留给现世的启示:真正的奢华,是让心灵摆脱外物的负累,在素简中听见万物的回响。
这种奢华,不在金珠玉翠的堆砌,而在“一琴一鹤”的从容里,在“素心若雪”的澄澈中,在“空故纳万境”的天地哲学中,永恒地闪耀着东方智慧的光芒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